站在南宁民歌湖的舞台上,望着台下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的观众,我的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长鼓的绸带。当激昂的鼓点随着七彩裙摆飞扬,那一刻,我仿佛看见图们江畔的稻浪与东盟国家的椰风在海天之间交织。作为朝鲜族长鼓舞传承人,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技艺展示——那些用二十年光阴锤炼的旋转动作,那些融入农乐节奏的呼吸韵律,都在向世界诉说着一个民族对天地万物的感知。当越南竹编匠人用钦羡的目光抚过我们的鼓身纹样,当马来西亚舞者随着我们的节奏即兴加入舞步升融配资,我忽然懂得:非遗不是尘封的标本升融配资,而是跨越山海的文化基因,在每一次碰撞中都能萌发新的生命力。
展演现场,我们的七彩服饰在灯光下流转,鼓槌击打牛皮鼓面的浑厚声响,与东盟各国展区的竹编叮咚、木雕刻凿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。越南观众驻足观摩我们用天然植物染色的米糕制作技艺,马来西亚青年随着农乐长短的音乐即兴起舞,这种无障碍的文化共鸣让我震撼。当柬埔寨木雕匠人抚摸我们用东北黑土地石材雕刻的顶水罐时,指尖相触的瞬间,我读懂了文明互鉴的真谛——非遗不是尘封的标本,而是鲜活的情感纽带。
展开剩余37%在“共享非遗盛世”的主题下,图们市三大非遗项目成为特殊的外交使者。春福米糕的厚香糕让泰国使节惊叹于大米与蜂蜜的完美融合,石雕传承人李宝吉现场演示的朝鲜族生活器具雕刻,更让新加坡客商萌发合作意向。这种超越语言的交流,印证了非遗作为文化使者的独特价值。当我们的长鼓舞被印尼媒体称为“会跳舞的民族史诗”时,我忽然明白:文化交流最动人的场景,莫过于让不同文明在相互欣赏中完成自我诠释。
这次经历让我重新审视非遗传承的使命。在东盟周的平台上,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传统技艺,更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胸襟。当东盟十国的青年围着我们学习长鼓节奏时,当我们的石雕作品被选作文化交流礼品时,我深感非遗传承人肩负的双重责任——既要守护文化根脉升融配资,更要搭建沟通的桥梁。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,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温暖的注脚。
发布于:河北省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